「明明很飽卻一直想吃東西」、「壓力大一直想吃東西」、「無聊就想吃東西」──你有過這些情況嗎?許多人以為自己餓了,其實那根本不是真的飢餓,而是情緒或習慣在作祟。
長期下來不僅可能導致體重增加,還可能演變為暴食症等飲食障礙!在這篇文章中,營養師將帶你認識並了解如何面對「假性飢餓」,幫助你重新找回真正的飽足感。
一直想吃東西怎麼辦…
⭐一直想吃東西?是暴食症嗎?
一直想吃東西與暴食症並不相同!想吃東西是心理或生理上感覺飢餓,所謂「假性飢餓」,其實是一種心理上「覺得餓」的感覺,常見成因包括:
- 壓力過大:壓力會促使身體分泌皮質醇,進而增加食慾,尤其偏好高油高糖食物。
- 無聊或空虛:許多人將「吃」當作打發時間或情緒的方式。
- 習慣性嘴饞:例如工作配咖啡就想配餅乾、追劇就想來點零食,其實是行為慣性驅動。
🔸一直想吃東西是糖尿病前兆嗎?
胰島素阻抗、糖尿病前期(即血糖異常但未達糖尿病標準)確實可能會出現「容易餓」的情況,特別是伴隨疲勞、口渴、頻尿等症狀時一定要特別警覺。
然而,一直很想吃東西也有可能是因為壓力、睡眠、荷爾蒙失調進而引發食慾增加,建議定期健康檢查,並調整飲食及生活型態。
⭐暴食症與「情緒性進食」的差別
🔸暴食症是什麼?
暴食症(Binge Eating Disorder, BED)通常每週發作至少一次,持續三個月以上。特徵包括:
- 在短時間內大量進食
- 進食過程中失去控制
- 飽足後感到罪惡或羞愧
🔸情緒性進食的來源?
情緒性進食雖然不一定達到病症程度,但若頻繁發生,也可能演變為暴食症。不同於暴食症,情緒性進食較像源於:
- 焦慮或壓力
- 空虛、孤單
- 習慣性自我安撫方式
⭐暴食症自救,遠離一直吃的惡性循環
想擺脫一直想吃東西的狀態,可以試試以下方法:
- 建立規律飲食:固定三餐與適量點心,避免暴飲暴食。
- 記錄飲食與情緒日記:幫助辨識觸發進食的情緒或情境。
- 分散注意力:想吃東西時先做別的事,如散步、洗臉、寫字。
- 深呼吸或冥想:幫助身心冷靜下來。
- 尋求專業協助:如心理諮詢或營養師指導。
- 就醫評估:如果你已經嘗試包含上述這麼多方法後,依然控制不住嘴饞慾望,甚至因此感到情緒低落、焦慮、罪惡,高機率已經牽涉到自體荷爾蒙、腸道、心理壓力等生理訊號,建議可以到像是小宙醫學減重門診這樣的專業機構,由醫師評估後給予適合你的改善方案。
⭐錯誤飲食習慣也會讓你一直想吃東西!醫提醒要注意5點
- 高糖低纖飲食:造成血糖大起大落,進而快速產生飢餓感。
- 極端節食:長期限制熱量讓身體進入「飢荒模式」,反而更想吃。
- 水喝太少:口渴與飢餓容易混淆,建議每天攝取足夠水分。
- 睡眠不足:會增加飢餓素、降低飽足素,讓你更容易想吃。
- 缺乏蛋白質或脂肪:餐點中若缺乏這兩類營養素,飽足感會大幅下降。
⭐一直想吃東西Dcard常見問題
🔸1.一直想吃東西是缺什麼營養素?
一直想吃東西可能與缺乏蛋白質、鎂、鉻、Omega-3脂肪酸等有關,建議檢視飲食是否均衡。
🔸2.胃一直有飢餓感怎麼辦?
可先排除胃病,若無胃疾,可考慮增加膳食纖維、喝水與規律用餐習慣。
🔸3.老人一直肚子餓,吃什麼比較好?
老人家一直肚子餓建議補充高纖、好油與優質蛋白質,例如地瓜、雞蛋、豆腐、堅果等。
🔸4.糖尿病前期會容易肚子餓嗎?
會,特別是在血糖忽高忽低時,可能引起飢餓感,應密切監控血糖並就醫。
🔸5.如何改善無聊就想吃東西的習慣?
可以建立替代行為,如散步、打電話、寫日記;並移除容易取得的零食環境。
⭐暴食症看哪科?立即諮詢小宙減重門診
若你發現自己長期有暴食、假性飢餓或情緒性進食困擾,建議尋求治療。小宙初日診所的減重門診提供減重專科評估,包含飲食營養指導,協助你全面了解「想吃的原因」+「功能醫學數值」,清楚自己身體發出哪些訊號而影響減重,量身打造屬於你的飲食與生活計畫,從根本改善飲食失衡,找回健康與自信。
賴郁欣營養師 2025.07
看完一直很餓的解決辦法,接續閱讀: